公司动态

米乐m6官方网站在线登录入口机械行业中期策略:重视新兴产业与国产替代重点行业

作者:小编 点击: 发布时间:2023-07-24 01:56:54

  2023年初截至6月30日申万机械指数-1.2%,跑输沪深 300指数约12.4个百分点。 2023年初截至6月30日申万轨交设备Ⅱ、专用设备、工 程机械、通用设备、自动化设备子行业表现为上涨,涨 幅分别为20.88%、9.93%、12.77%、14.94%、13.73%。 不考虑2023年上市次新股,期间板块内涨幅最大的为丰 立智能(+248.5%)、步科股份(+191.1%)、昊志机 电(+143.2%)、铁科轨道(+141.5%)、华中数控 (+134.1%);跌幅最大的为德新科技(-44.9%)、迪 威尔(-42.7%)、ST华铁(-42.2%)、同力日升(- 31.0%)、炜冈科技(-28.9%)。

  横向看:机械设备行业PE(TTM)为32.06倍, 在申万行业中处于中上位数水平。 纵向看:机械行业PE同比+2.72;机械行业相 对于A股估值溢价率为208.1%,较去年同比有 所提升。 从子行业来看,自动化设备(46倍)和通用设 备(33倍)市盈率最高,工程机械(25倍)和 轨交设备Ⅱ(18倍)市盈率最低。

  2023Q1,机械设备行业实现营收3575亿(同比+0.2%)和利润总额271亿(同比-6.9%)。 2023Q1,专用设备板块实现营收1005亿元(同比+6.3%),实现利润总额79亿元(同比11.8%);通用设备板块实现营收970亿元(同比-2.2%),实现利润总额72亿元(同比-11.2%); 工程机械板块实现营收788亿元(同比-3.5%),实现利润总额70亿元(同比-5.8%);轨交设备 Ⅱ板块实现营收549亿元(同比-1.1%),实现利润总额23亿元(同比+21.9%);自动化设备板 块实现营收263亿元(同比+0.7%),实现利润总额27亿元(同比-1.2%)。

  第六轮库存周期主动去库已13个月,2023年下半年主动去库接近尾声:以2020年3月作为第六轮 库存周期的起点,截止2023年6月,已历时40个月,本轮主动去库已持续15个月。我们认为受地 产投资影响,本轮制造业主动去库或超历史最长时间16个月,但随着价格逐步见底,需求逐步改 善,2023年主动去库将接近尾声,通用设备需求迎边际改善。

  制造业PMI产成品库存短期低点:PMI产成品库存自2022年12月见顶后开始下降,2023年6月, PMI产成品库存下降至46.1%,已快速接近历史最低水平(除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);PMI原材 料库存也自2022年12月开始下降,2023年6月下降至47.4%,也快速接近历史最低水平(除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)。

  领先指标M1预示主动去库或接近尾声:库存变动往往伴随货币供给变动,据我们观察,每轮补库 存周期开始前,货币供给量M1均会在此之前阶段性见底,每轮去库存周期开始前,M1均会在此之 前阶段性见顶,即M1是库存周期的领先性指标,领先时间大概在12-18个月。本轮M1增速在 2021年10月触底反弹,根据以往经验结合当前宏观经济背景,2023年下半年或逐渐看到主动去库 尾声。

  工业刀具属于耗材,率先受益于工业补库存。金属切削是机械加工的主要方法,工业刀具配合机床 使用,主要用来进行金属切削作业,是典型的工业耗材,将率先受益于工业企业补库存启动。 头部刀具企业加速拓展产品序列,大客户战略推进,国际市场破局。头部刀具企业2022年海外收 入取得实质性突破,2023年海外销售起量趋势加强,大客户战略在弱经济背景下保障收入相对稳 健增长。全球刀具消费规模约2500亿元左右,2022年中国刀具消费规模为464亿元,国内刀具企 业能够在国际市场“分得一杯羹”是大概率事件。 国产刀具需求旺盛,国产替代持续推进。国产刀具性能提升、性价比高,持续抢占海外竞争对手市 场份额。国产刀具需求旺盛,工业刀具国产替代进程持续推进。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, 2015年以来,我国刀具进口依赖度逐年下降,由2015年的37.2%下降到2022年的27.2%。

  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。根据MIR,2022年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规模为 2963亿元,同比增长1.4%,2018-2022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CAGR=5%。工业自动化行业 分为OEM自动化和项目自动化,其中2022年OEM自动化市场规模1137亿元,同比下降5%, 2022年项目自动化市场规模1826亿元,同比增长6%。

  具身智能(EmbodiedIntelligence)是AI进入物理世界进行交互的载体。根据智能程度,可以将机器人 分为两类:非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;同时根据有无载体,也可以将人工智能分为两类:虚拟AI和实体 AI。而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交集,被称为智能机器人。智能机器人则可以与外界交互,根据自身对外界的 感知,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,并且可以在失败中不断学习进步,相较于非智能机器人的“机器”属性,智 能机器人更像是“人”。

  AI机器人/人形机器人可以分成五大部分。1)感知系统,相当于机器人的“五官”,包括声音、光、温度、 压力、定位、接触等传感器,用以将外部环境信号转换为机器人可以理解的信息或者数据;2)驱动系统, 相当于机器人的“肌肉”,电机驱动包括电机、减速器、编码器等;3)末端执行系统,相当于机器人的 “手”,用以和外界环境进行交互;4)能源供应,电源或者电池;5)运算系统及软件,相当于机器人的 “大脑”。

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采用电机驱动,身体拥有28个执行器,并且使用旋转执行器和线)基于无框力矩电机+谐波减速器+力矩传感器+双编码器+交叉滚子轴承+角接 触球轴承的旋转执行器;2)基于无框力矩电机+编码器+行星滚柱丝杠+力传感器+深沟球轴承+ 四点接触轴承的线性执行器。通过进行共性研究减少使用驱动器的种类,目前Optimus使用6种执 行器,旋转和线种,其中一款线斤的钢琴。

  Optimus手掌采用空心杯电机+微型行星齿轮箱+绳驱+蜗轮蜗杆+传感器的方案。机器人 Optimus一只手掌拥有6(×2)个执行器(大拇指2个,其余各1个),11个自由度(大拇指内转+ 屈伸共3个自由度,其余屈伸各2个自由度),能够负荷20磅。1)空心杯电机:拥有功率密度高、 体积小、无齿槽效应等优势,一般和微型行星齿轮箱配套。2)绳驱:电机通过收缩金属线来控制 手指的弯曲,驱动拉紧金属线—手指握住,电机驱动松开金属线—弹簧使得手指张开。绳驱结构的 优势在于能够实现消隙,消隙的带来的好处是让手指在运动时不会滞后,缺点在于不耐用。

  除此之外,机床作为工业母机,对于产业链安全至关重要,在逆全球化和双循环政策背景下,从一 定意义上讲,工业母机核心零部件自给自足尤其重要,表现在估值上理应享受估值溢价。

  1)我国高端五轴机床国产化率不足10%,产业链安全亟需加强,从“补链”、“强链”角度看,高端五 轴数控机床国产替代需求迫切。全球五轴数控机床被德玛吉森精机、山崎马扎克、哈默、格劳博和斗山等 多个头部海外公司垄断。根据前瞻研究院统计数据,2018年我国高档数控机米乐m6官方网站在线登录入口床国产化率仅约6%。根据中 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,2022年中国金属切削机床进口额为56.1亿美元,进口依赖度为30%,进口数控 机床基本都为高档产品。根据海关总署数据,2019年我国进口数控机床均价达28.1万美元(约197万元), 远高于国产机床均价。

  2)数控系统自主可控迫在眉睫。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核心部件,成本占比20%左右。根据中国机床工具 工业协会数控系统分会统计,在国内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市场中,国产和国外品牌的占有率差异较大。按 销售套数计算,国外品牌总体占有率约45%。高档型、标准型数控系统70%的份额,主要集中在日本发那 科、德国西门子等国际龙头企业,产业链安全要求加快高端数控系统国产化。机床行业更新需求叠加新增 需求快速释放,从而增加上游数控系统需求;对比发达国家70%以上的数控化率(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), 我国机床数控化率45%,提升空间巨大;我们测算2025年数控系统国产替代市场空间达到167亿元。

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,以高铁为代表铁路系统和以地铁为代表的城轨系统迈入发展新阶 段。2022年,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,把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纳入现代化产业体系; 中央和地方层面纷纷出台政策,从多方面支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。

  基建投资加持,轨交建设投资维持高位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中国铁路年固定资产投资在8500亿左右;根据 铁建重工公告,预计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将稳定维持在8000亿/年左右;2023H1,全 国铁路投资3049亿元,同比增长6.9%,目前客运量高速增长、国铁招标刺激下,下半年投资仍有望上行。 根据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》,我国城轨项目总投资米乐m6官方网站在线登录入口额将达到3.5万亿元,平均7000亿 元/年,相比“十三五”期间所完成建设投资总额(2.63万亿元)增长33%。

  以动车为代表的铁路车辆招标加速,利好铁路装备厂商。2023年6月,国铁集团首次发布23年第一 批动车组招标、第一批机车及车载采购项目、第一批货车采购项目;与2022年350公里动车组招标 资金来源全部为地方购置专项资金不同,本次招标资金全部来自国铁集团移动装备购置资金,项目 出资比例为100%。

  电子测量仪器分为专用与通用仪器两大类。其中,通用电子测量仪器是为了测量某一个或几个电性 参数而设计,能用于多种电子测量,应用场景广泛且市场规模大。根据通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基础测 试功能,分为数字示波器、射频类仪器、波形发生器、电源及电子负载等产品。

  产业链下游应用广泛。从应用领域来看,数字示波器的下游应用包括半导体、5G、人工智能、新 能源、航天航空等众多行业;射频微波测试仪器的应用场景与通信行业紧密联系;波形发生器多应 用于通信、雷达、测控等多领域;电源与电子负载可以为所有应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对象提供电能, 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、航空航天和燃料电池等行业。

  全球市场持续增长趋势,中国市场贡献主要增量。据Frost&Sullivan数据,2015-2021年全球电子 测量仪器的市场规模101.0亿美元增长至140.3亿美元,CAGR为5.6%。2015-2021年中国电子测 量仪器的市场规模由26.3亿美元增长至50.4亿美元,CAGR为11.5%;受益于国内智能制造、5G商 用化推广等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,中国的电子测量仪器市场增长速度高于全球。

  外头部企业主导市场,国产替代空间大。在高端电子测量仪器领域,仍被美国是德科技、德国罗德 与施瓦茨、日本安立、日本泰克、美国力科等公司牢牢把控;2019年,头部五家公司合计占据全 球和国内分别48.7%和43.1%市场份额,国产替代空间大。国内电子测量仪器如台湾固纬、创远仪 器、普源精电、鼎阳科技、坤恒顺维、同惠电子等2022年收入规模大概在1-10亿元之间,是德科 技营收为54亿美元,国内企业在规模上仍有较大差距;2022年以来,政策端明确提升国产设备采 购比例,有望持续推动国内企业有望快速成长。

  工业气体是“工业的血液”。工业气体主要包括氧气O2、氮气N2、氢气H2、氦气He、乙炔C₂H₂、 二氧化碳CO2等在工业生产中起不同作用的气体。从产业链来看,包括上游原材料和设备制造商、 中游气体供应商和下游众多行业。 全球工业气体发展经历200多年,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至万亿元。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从2017年 的7202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0328亿元,CAGR为7.5%;根据亿渡数据,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 将达到13299亿元,2022-2026年CAGR为6.5%。 中国工业气体起步较晚,但国际政策推动下增速快于全球,市场规模近2000亿元。国内气体市场 规模从2017年的1108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964亿元,CAGR为12.1%;根据亿渡数据,预计到 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42亿元,2022-2026年CAGR为9.7%。

  检验检测行业包括检验检测、鉴定、检疫、计量、安全性评价等不同服务。下游应用领域广泛,涉 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,并能渗透到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,贯穿整个产业链。 壁垒高且防御性强,发展速度约为同期GDP增速的1.5-2倍。近10年全球行业年均复合增速约10%, 高于平均3%的GDP增速,未来3-5年行业保持稳健增长。2022年国内市场空间达4275亿,2013- 2022年年复合增速约13.2%,同期平均GDP平均增速为6.2%。根据市场监管总局《“十四五”认 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》,预计2025年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总营收将达到5000亿元,发展 空间大。

  国内工程机械需求主要来源于基建和房地产开发。2021年1月到2022年8月,用于农村建设、房屋改建、 市政等项目的小挖占比由60%提升到65%;用于房地产、基建等工程项目的中挖占比由30%下降到22%; 用于矿山开采、大型基建项目的大挖占比由10%提升到12%。“二十大”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 在实体经济上;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,在资金服务上,基建和制造业仍是支持重点。 国内销售仍然承压,海外出口延续增长趋势。从挖机销售来看,2023年降幅收窄,2023年1-6月,共销售 挖掘机10.9万台,同比下降24%,其中国内5.1万台,同比下降44%;出口5.8万台,同比增长11%。

  (本文仅供参考,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。如需使用相关信息,请参阅报告原文。)


相关标签:
热门产品